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儒家仁学的历史展开,从逻辑的角度说,一个完整的儒家仁学体系也应该包含上述内容。
墨之治丧也,以薄为其道也,夷子思以易天下,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?然而夷子葬其亲厚,则是以所贱事亲也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。而父母爱子之服,则为对子女服己之丧服的报服,故张闻远先生于《正尊降服篇》解之云:不忍不报者,爱子之仁。
路过一具被野兽昆虫撕咬得一塌糊涂的尸体时,如果那只是一具陌生人的尸体,最可能的反应要么是恐惧,要么是厌恶,当然也会有同情,但一般人不会刻意去掩埋。孟子对恻隐之心的讨论有两个方面,其中一方面是普遍性的恻隐之心,如对赤子入井的讨论,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陌生人的孩子,将入于井都会引发恻隐之心。《中庸》则说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。像小儿寻找父母那样对待亲丧,送葬后还一直期待父母回来,这是自然情感的流露,毫无做作。孔子曰:‘舜其至孝矣,五十而慕。
如果做不到,任由怨怼之情泛滥,就是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。与之相对,端为端绪,由端可以见仁。[42]能让昔日论敌达成难有的共识,可见丧礼在两宋民间存在的重要性。
[44] (宋)黎靖德:《朱子语类》,第2230页。[26] 林乐昌:《张载礼学论纲》,第50页。三、朱熹对制礼思想的发展朱熹说:夷狄之教入于中国,非特人为其所迷惑,鬼亦被他迷惑。《朱子语类》记载:二程与横渠多是古礼,温公则大概本《仪礼》,而参以今之可行者。
或者如佛教如言的空静说,缺少对亲亲的敬畏之情。张载所说的知礼成[性]而道义出和圣人亦必知礼成性 [15]便是这种思想的表达。
古之人曲尽人情,必有同宫,……父子异宫,为命士以上,愈贵则愈严,故异宫犹今世有遂位,非如异居也。[23]至此,张载将日常之礼的目标与意义阐述清楚。如温公,却是本诸仪礼,最为适古今之宜。?[34]可见,从为礼从易的角度来说,张载的祭丧礼较易学习,也容易推广。
在一定程度上,朱熹认为张载的思想相对于前者要略好一些。[14] 林乐昌:《张载礼学论纲》,第48页。祭先之礼,一用流俗节序,燕?不严。但反过来看,这其实也表达了朱熹对张载独特性的另一种肯定。
至本朝便都只三献后,方始饮福受胙,也是觉见繁了,故如此。[25] (宋)张载:《张载集》,第259页。
[27]从林乐昌和司马光对张载的评论中可能看出,张载通过对丧、祭等礼仪的继承与发展,对秦川之地起到了社会教化之风。明不能尽,则诬天地日月为幻妄,蔽其用于一身之小,溺其志于虚空之大。
[11] 杨建宏:《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》,《湖南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2期,第42页。五代时某人忌日受吊,……服亦有数等,考与祖、曾祖、高祖,各有降杀。[46] (宋)黎靖德:《朱子语类》,第3038页。[25]此是说,祭礼不仅是一种今人对古人的一种怀念,更是今人社会位阶的一个代表。某之《祭礼》不成书,只是将司马公者减却几处。首先,士大夫作为文人集团,在民众心中的作者除了兴学助教,另一个作用则是维系宗族秩序,确定社会位阶,以维持生存平稳延续。
相对于学者们认为的朱学起源于二程学的说法,张载对朱熹的影响可能更加不可回避。两宋禅宗主张祭祀方式废除牲祭,在张载看来是有违周礼。
如,室中西南隅乃主位。在朱熹看来,张载的礼学有其独特的魅力,这也是他在教书育人之时频繁以张载之说为论据的原因。
也正是在这一个社会大背景下,朱熹等人的兴建书院运动开始展开。[8] (宋)张载:《张载集》,第32页。
[47]这足以说明儒佛之争的焦点已经移到《礼记》之中。[52]朱熹的理学思想离不开对张载理学思想的继承,同时他的礼学思想也同样来自于张载的礼学。[49]在这里,朱熹的书院建制既有模仿寺院的的痕迹,又着力与其做出区分,是朱熹对制礼思想的一个特色。相比而言,朱熹由于面临的是心性与君心,他更关心理与道的形上建构。
[43] (宋)黎靖德:《朱子语类》,第2313页。异宫而同财,此礼亦可行。
我们从前面的论述中,也可见到儒佛之争实为礼仪之争。[4]张载礼学的制礼思想主要围绕三层结构,即成德践行之礼、社会教化之礼和养民治国之礼。
不过从逻辑同一律的角度来看,这两种肯定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。[2] (宋)黎靖德:《朱子语类》,第432页。
此也是朱熹一直坚持以礼教化的一个原因。第二个是朱熹继承了张载坚持以古礼的方式进行祭祀思想,但可以做适当的调整。在张载影响朱熹的诸多思想中,心统性情和制礼思想对他的影响较大。同时,对张载礼学的修正与反思,也是他礼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来源。
《朱子语类》有这样一段记载:今之祭礼,岂得是古人礼?唐世三献官随献,各自饮福受胙。后者迫在解决体系内部的危机和面临的挑战。
对于极端情景中的婚丧嫁娶,一是张载所处的历史环境对以张载为代表士人集团的基本要求。[36] (宋)黎靖德:《朱子语类》,第2257页。
[52] 陈永宝:《从已发未发论朱熹儒学思想的回归和禅学完结》,《福建江夏学院学报》2018年04期,第82-89页。而且,当其将二程与张载的礼思想进行比较时,他也有偏向张载的取向。
评论留言